碳化硅纤维国内外研究进展
碳化硅纤维是一种以碳和硅为主要成分的高性能陶瓷材料,从形态上分为晶须和连续碳化硅纤维,具有高温耐氧化性、高硬度、高强度、高热稳定性、耐腐蚀性和密度小等优点。与碳纤维相比,在极端条件下,碳化硅纤维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在航空航天、军工武器装备等高科技领域备受关注,常用作耐高温材料和增强材料。此外,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碳化硅纤维的应用逐渐拓展到高级运动器材、汽车废烟气收尘等民用工业方面。
一、 碳化硅纤维的制备方法 碳化硅纤维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先驱体转化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活性炭纤维转化法3种。3种制备方法各有优缺点,而且使用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碳化硅纤维也具有不同的性能。 1.先驱体转化法 先驱体转化法是由日本东北大学矢岛教授等人于1975年研发,包括先驱体合成、熔融纺丝、不熔化处理与高温烧结4大工序,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碳化硅纤维需要先合成先驱体——聚碳硅烷(PCS),矢岛教授以二甲基二氯硅烷等为原料,通过脱氯聚合为聚二甲基硅烷,再经过高温(450~500℃)分解处理转化为PCS,采用熔融法在250~350℃下将PCS纺成连续PCS纤维,然后经过空气中约200℃的氧化交联得到不熔化PCS纤维,最后在高纯氮气保护下1 300℃左右裂解得到碳化硅纤维[3]。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原理其实就是将含有目标元素的高聚物合成先驱体,再将先驱体纺丝成有机纤维,然后通过一些列化学反应将有机纤维交联成无机陶瓷纤维。 图1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碳化硅纤维的过程 自矢岛教授在实验室利用先驱体转化法成功制备碳化硅纤维后,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材料制造公司尝试利用先驱体转化法将碳化硅纤维进行工业化生产。日本碳公司在1980年首次采用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碳化硅纤维,但尚未形成工业化生产水平。1985年该公司开始利用该方法进行工业化生产。随着各家公司不断改进碳化硅的制备技术,逐渐形成了3代碳化硅纤维。第1代碳化硅纤维是以日本碳公司生产的Nicalon 200和TyrannoLOX-M为代表。Nicalon 200采用矢岛教授研发的方法制备而成。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引入了氧,纤维中的氧质量分数为10%~15%,在高温下碳化硅纤维的稳定性变差,影响了纤维在高温环境下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因此,为改善这个问题研制了第2代碳化硅纤维。第2代碳化硅纤维以日本碳公司的Hi-Nicalon与宇部兴产公司的Tyranno LOX-E、Tyranno ZM和Tyranno ZE为代表,在无氧气氛中采用电子辐照对原纤维进行不熔化处理,利用这种方式来降低碳化硅纤维中的氧含量,从而保障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为满足航空和军工领域对高温材料性能的更高要求,日本和美国分别开发了第3代碳化硅纤维,以日本碳公司的Hi-Nicalon S和宇部兴产公司的Tyranno SA,以及美国道康宁公司的Sylramic纤维为代表。第3代碳化硅纤维中的杂质氧、游离碳含量进一步降低,接近碳化硅的化学计量比[4]。虽然第3代碳化硅纤维的杂质氧、游离碳含量减少,但是目前控制纤维中的硅(Si)和碳(C)的比例,减少氧含量依旧是该制备方法研究的重点。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碳化硅纤维是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技术相对成熟、生产效率高、成本低,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目前,我国的技术与日本、美国等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国防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始研发碳化硅纤维制备的高校,制得了具有较好力学性能的连续碳化硅纤维及含钛碳化硅纤维。厦门大学在张立同院士的带领下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与国际合作共同研发碳化硅纤维的制备方法,以电子束辐射和热化学交联的方式,制得低氧含量的交联纤维[5]。实验室研发的产品与日本同类型产品水平相近,但是生产水平还尚未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资讯
最新产品
同类文章排行
- 棕刚玉磨料电导率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 碳化硅微粉:喷砂与磨料行业中的明星材料
- 碳化硅、白刚玉等磨料微粉是如何进行颗粒整形?
- 大面积碳化硅陶瓷膜层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
- 碳化硅陶瓷反应连接技术
- 高精度碳化硅陶瓷制品无模成型工艺
- 碳化硅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
- 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用精密陶瓷结构件的特点
- 固相烧结碳化娃(SSiC)优缺点
- 如何实现碳化硅晶圆的高效低损伤抛光?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